安徽將打造長三角“特高壓電力樞紐 ”

日期:2021-04-23  瀏覽量:11486  新聞來源:轉自《北極星電力網》。如有不妥之處,請聯系刪除

     4月21日,安徽省人民政府發布了《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知》。
  文件指出,重點研發可控核聚變,制氫、儲氫及運輸,小分子催化,煤炭清潔利用,智能電力電網、分布式能源等技術。加快突破風光水儲互補、先進燃料電池等技術瓶頸。提升先進燃煤發電、核能、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等基礎設施網絡智能化水平。
  文件要求,要加快推進“外電入皖”特高壓輸電通道建設,加強兩淮電力送出通道、過江通道等省內重要輸電工程建設,強化骨干網架結構,打造長三角特高壓電力樞紐。加快主干網架結構升級,構建堅強地區環網。提高配電網智能化發展水平,推動城鄉供電服務均等化,實施農網鞏固提升工程,推進老舊小區供電設施改造,提高供電質量和供電可靠性。發揮煤電機組基礎性和調節性作用,依托兩淮煤炭基地和沿江黃金水道,有序建設清潔高效坑口電站和沿江電廠改擴建項目。優化“皖電東送”機組運行方式,提升長三角電力互濟互保能力。
  文件指出,要提升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水平。加大煤炭資源分級利用,提高原煤入洗率,加強商品煤質量管理。推進煤電機組節能減排升級改造和電網節能降耗,推廣應用高效節能電力設備,進一步降低發電煤耗,減少電網傳輸損耗,提高電力系統運行效率。積極推進交通運輸、商業餐飲等領域電能替代,提高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
  進一步優化電力交易中心股份制結構,推進增量配電業務改革,鼓勵以混合所有制方式發展增量配電業務。
  在電力基礎設施方面,文件明確,要積極開展與內蒙、陜西、山西、甘肅等省區電力合作,力爭開工建設一條“外電入皖”特高壓輸電工程。續建蕪湖楚城擴建、合肥紫蓬等500千伏輸變電工程,開工建設阜陽阜四、滁州橫山、安慶四等500千伏和黃山大北埠、亳州上德等220千伏及以下輸變電工程。續建阜陽華潤電廠二期、淮南潘集電廠項目,開工建設大唐滁州電廠、亳州板集電廠二期、阜陽低熱值煤電廠和池州九華電廠二期等納入國家煤電建設規模的項目,推進兩淮坑口和沿江改擴建項目前期工作。
  此外,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文件指出,要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建設并舉,有力有序推進風電和光伏發展。完善抽水蓄能電站價格形成機制,發揮抽水蓄能資源優勢,推進長三角千萬千瓦級綠色儲能基地建設。多元高效利用生物質能。積極推進太陽能、地熱能、空氣能等在建筑領域的應用。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探索推動電化學等儲能應用,提高新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進一步擴大可再生能源應用規模。
  在天然氣基礎設施方面,續建蕪湖長江LNG內河接收(轉運)站、蚌埠—合肥、巢湖—江北集中區管道項目,開工建設濱海LNG接收站配套蘇皖管線、湖州—宣城、揚州—滁州等跨省管道項目(安徽段)和潁上—金安、廬江—貴池、宿州—蚌埠等管道項目。持續推進天然氣縣縣通工程。
  在煤炭基礎設施方面,實施礦區、港區鐵路專用線和碼頭連通工程,建設一批現代化煤炭物流園區,建立長三角煤炭交易中心和煤炭物流大數據管理系統,構建長三角現代化煤炭物流體系。建設2-3處現代化大型煤炭儲配中心,建成長三角煤炭儲備基地。依托安徽礦機等裝備制造企業,開展成套智能化煤機裝備、煤礦機器人技術攻關和研發制造,建設長三角煤礦智能化裝備研發生產基地。
  在儲能方面,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建設并舉,有力有序推進風電和光伏發展。完善抽水蓄能電站價格形成機制,發揮抽水蓄能資源優勢,推進長三角千萬千瓦級綠色儲能基地建設。多元高效利用生物質能。積極推進太陽能、地熱能、空氣能等在建筑領域的應用。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探索推動電化學等儲能應用,提高新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進一步擴大可再生能源應用規模。
  文件提出,要加快發展太陽能光伏、生物質能、風電、儲能等新能源產業,促進光伏制造關鍵技術研發,推進高效率低成本光伏技術應用。大力發展源頭減量、資源化、再制造等新技術,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產業化水平。
  文件規定要加快先進儲能、高性能燃料電池等核心技術攻關,推動氫能和生物質能規模化應用。推進光伏組件、風機、逆變器、智能煤機、燃氣輪機核心部件等裝備創新發展。
  具體原文如下:
  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知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已經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審議批準,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綱要》描繪了“十四五”時期開啟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新征程的宏偉藍圖,是全省人民共同奮斗的行動綱領。各地、各部門要認真組織學習宣傳,增強執行《綱要》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各級政府要把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作為工作重點,認真分解落實,保障《綱要》順利實施。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能,各司其責,密切配合,做好規劃實施的銜接與協調。省發展改革委要發揮綜合協調職能,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監測和評估,及時向省政府提出推進規劃實施的對策建議。
  各地、各部門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拓創新,奮發作為,圓滿完成“十四五”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奮力開創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新局面!
  安徽省人民政府
  2021年2月20日
  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2021年2月1日安徽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批準)
  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根據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共安徽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編制,主要明確“十四五”時期安徽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展望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是市場主體的行為導向,是各級政府依法履行職責的重要依據,是安徽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和全省人民共同奮斗的行動綱領。
  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開啟新階段
  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新征程
  第一章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開拓創新,積極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機遇,高質量實施五大發展行動計劃,扎實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奮發有為推進全省各項事業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進一步彰顯。
  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進步。經濟保持持續較快增長,發展格局由“總量居中、人均靠后”提升為“總量靠前、人均居中”,經濟結構由“二三一”轉變為“三二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3%,總量達到3.87萬億元,從全國第14位提升到第11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1萬元,在全國位次大幅躍升。“三去一降一補”成效明顯。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糧食產量由全國第6位上升為第4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居全國前列,以新型“銅墻鐵壁”為代表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芯屏器合”為標識的新興產業形成體系,以“融會觀通”為主體的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以“大智移云”為牽引的數字經濟蓬勃興起,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17.3%和15.1%,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提高到40.3%。
  創新發展實現歷史性進步。安徽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部署重地,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創新平臺獲批落地,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重大產業化項目建成投產。國家實驗室、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率先獲批布局,大科學裝置集群初步形成,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環境、未來技術研究院布局建設,“政產學研用金”六位一體的安徽創新館啟動運營,區域創新能力上升到全國第8位。成功研制出“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柔性可折疊玻璃、緊湊型超導回旋質子加速器等重大科技成果,原始創新由“跟跑并跑”逐步向“并跑領跑”轉變。動態存儲芯片全國率先實現量產,液晶顯示全球最高世代線建設投產,陶鋁新材料在大國重器上廣泛應用,智能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全球第一,產業發展由要素驅動逐步向創新驅動轉變。
  協調發展實現歷史性進步。“一圈五區”區域發展布局基本形成,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省建設全面完成,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基地)啟動建設,支撐區域協調發展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顯著改善。合肥都市圈擴容提質,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持續深化,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目標全面實現,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獲批建設,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扎實推進。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56.9%,700萬左右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鄉村振興戰略穩步推進,建成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8290個。一批標志性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加快實施,商合杭高鐵、蕪湖長江公路二橋、蕪湖宣州機場、準東至皖南±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等順利建成,高鐵運營總里程2329公里、居全國首位,實現“市市通高鐵”;“五縱九橫”高速公路網加速形成,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2.7萬公里;縱穿江淮、直通長三角水運大通道初步實現;運輸機場形成“一樞五支”發展格局;引江濟淮建設世紀夙愿付諸實施,淮河、長江干流骨干防洪工程體系進一步完善,水利支撐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一體化、網絡化”現代能源體系加速構建。
  綠色發展實現歷史性進步。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順利實現,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改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歷史最好水平,長江流域水質達到國家考核以來最好水平。全省PM2.5平均濃度下降25%,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82.9%,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森林覆蓋率30.22%。沿江“1515”岸線分級管控有序實施,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建設深入推進,成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生動實踐。淮河(安徽)生態經濟帶、環巢湖生態示范區、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合肥駱崗生態公園建設全面推進,成功創建全國首個林長制改革示范區,河(湖)長制逐步完善。能源供給結構大幅優化,可再生能源實現跨越式發展,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4%,比2015年提高4.2個百分點。全省生態環境滿意率首超九成。
  開放發展實現歷史性進步。全省域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實施范圍,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獲批建設,開放平臺能級大幅躍升,在全國開放發展格局中的地位顯著提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安徽行動計劃制定實施,重點領域交流合作全面展開,協同推進機制不斷完善,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等重大合作事項破題推進,五個“區塊鏈接”建設取得實質性成效。實施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持續深化。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成效明顯,合肥中歐班列發運量進入全國第一方陣。成功舉辦三屆世界制造業大會、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合肥成為永久會址。中國國際徽商大會、世界顯示產業大會等重大經貿活動影響力持續提升。新增國家級開發區4家,總數達23家。
  共享發展實現歷史性進步。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農村常住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躍居全國中上游,教育、衛生、文化等領域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快速提升。48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00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31個貧困縣全部摘帽,8.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搬遷安置任務全面完成,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得到全面解決。民生工程有力推進,民生支出占全省財政支出穩定在80%以上。居民收入增長快于經濟增長,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7.9%和9%。城鎮新增就業342.9萬人。基礎教育面貌發生格局性變化,學前教育毛入園率提高到90%,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提前3年實現全覆蓋,高等教育“雙一流”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在全國較早啟動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最短時間復工復產、復市復學。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實現全覆蓋,藥品安全形勢穩中向好,人民群眾健康水平不斷提升。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56.44萬套,改造農村危房47.37萬戶。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實現統一,基本醫療保險、基本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農村低保平均保障標準從3261元/年提高到7670元/年。國家安全全面加強,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深入開展,連續9年進入全國平安建設先進行列,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入選地級全國文明城市總數達到12個、居全國第2位,入選中國好人總數1491人、居全國第1位。
  全面深化改革實現歷史性進步。“放管服”改革形成安徽特色,多項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率先開展,涌現了一批在全國叫得響的改革品牌。“四送一服”專項行動常態化開展,“皖事通辦”政務平臺高效運轉,權責清單安徽模式全國復制推廣,省級行政權力事項保持全國最少,“四最”營商環境加快形成。民營經濟加快發展,總量突破2萬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60%,全省實有各類市場主體587.8萬戶,增長113%。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成果豐碩,編制周轉池制度等13項改革經驗在全國推廣。金融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境內首發上市企業數量居全國第9位、中部第1位,省區域性股權市場掛牌企業達7320家、居全國第1位。區域化、綜合性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基本建成。國資國企改革不斷深化,海螺集團、銅陵有色躋身世界500強,馬鋼集團和中國寶武實現戰略重組,港航資源整合實現一體化快速發展。農業農村、醫藥衛生、生態補償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
  民主法治建設實現歷史性進步。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主導作用充分彰顯,以立法鞏固提升重大實踐探索成果,在全國率先出臺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條例。人民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充分發揮,常態化召開政協月度專題協商會,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水平進一步提高。愛國統一戰線鞏固發展,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橋梁紐帶作用有效發揮。法治安徽建設取得新進展,法治領域改革深入推進,法規制度更加健全,法治實施更加高效,法治監督更加嚴密,法治保障更加有力,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加快,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水平不斷提升。
  全面從嚴治黨實現歷史性進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鞏固深化,十屆省委以來先后開展“講看齊、見行動”學習討論和“講政治、重規矩、作表率”“講忠誠、嚴紀律、立政德”“三個以案”系列警示教育,基層黨組織組織力不斷提升,干部隊伍建設扎實推進,黨內政治監督談話創新開展,中央巡視、中央專項巡視及巡視“回頭看”反饋問題全部整改完成,巡視巡察上下聯動監督網加快構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整治扎實開展,黨風廉政建設成效顯著,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體制機制建設一體推進,風清氣正、干事創業的良好政治生態不斷完善。
  這些成績的取得,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轉化落地的結果,是全省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努力拼搏奮斗的結果,為開啟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二章 進入加快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的新發展階段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演變,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大國戰略博弈趨于常態,地緣政治風險明顯上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深刻改變國家間比較優勢和發展位勢,圍繞科技和產業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全球能源供需版圖深刻變化,圍繞能源供應、戰略通道、能源市場的博弈更加復雜。生態環境保護成為人類共識,綠色轉型迫在眉睫。面對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必須做好應對一系列新的風險挑戰的準備。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在我國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過程中,安徽發展面臨多方面的新機遇。面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新機遇,國家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有利于發揮安徽區位交通、市場腹地、人力資源、生態環境優勢,搶占巨大的國內市場空間,形成促進經濟發展的強勁需求拉動力;面臨重大戰略疊加效應集中釋放的新機遇,國家大力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有利于發揮安徽左右逢源雙優勢,在新一輪區域格局重塑中提升發展位勢;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新機遇,前沿引領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創新正在塑造新的經濟形態,有利于發揮安徽科教資源富集、重大創新平臺集中的“關鍵變量”作用,在科技競爭中搶占新的制高點;面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調整重構的新機遇,全球生產網絡更為倚重供應鏈基地和大規模消費市場中心,有利于安徽依托多層次承接產業轉移平臺吸引國內外資本和新興產業布局,擴大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有效投入,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面臨制度優勢和治理效能持續彰顯的新機遇,隨著全面深化改革和制度型開放向縱深推進,有利于安徽依托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重大改革開放平臺,加快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更好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兩只手”作用,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同時也要清醒看到,安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工業“四基”水平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競爭力總體不強,縣域經濟、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短板較多,社會治理還有弱項。
  總的來看,安徽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必須胸懷兩個大局,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帶來的新方位新機遇,深刻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對國之大者心中有數,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樹立底線思維,保持戰略定力,辦好安徽的事,認識和把握發展規律,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第三章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持續實施五大發展行動,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改革開放新高地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實現更大作為,在加快建設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進展,為安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好局、起好步。
  貫徹上述指導思想,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為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全過程和各領域,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堅持創新核心地位。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貫通第一要務、第一資源、第一動力,深化創新型省份建設,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在全國創新發展格局中勇立潮頭。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大力弘揚小崗精神,堅定不移推進改革、擴大開放,主動服務融入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加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堅持全國一盤棋、長三角一體化,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第四章 主要目標
  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按照黨的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按照省委十屆六次全會“一建設三同步”的決策部署,展望2035年,我省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較2020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全國平均水平,8個中心區城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長三角平均水平,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省份前列;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新四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新提升,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安徽、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建成創新型文化強省和教育強省、人才強省、體育強省、健康安徽,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全面綠色轉型樹立新樣板,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綠色江淮美好家園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對外開放形成新格局,與滬蘇浙一體化發展機制高效運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互聯互通全面實現,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和現代流通體系基本形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協調發展實現新跨越,城市發展質量明顯提高,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70%,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與長三角平均水平大體相當,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平安安徽建設達到新水平,建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人民美好生活譜寫新篇章,人的全面發展、全省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十四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提出的強化“兩個堅持”、實現“兩個更大”的目標要求,落實省委十屆十二次全會《建議》,努力塑造科技創新策源新優勢、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樣板、譜寫全面綠色轉型新篇章、構筑高水平改革開放新高地、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堅定地朝著經濟強、百姓富、生態美的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進軍。
  ——經濟實力實現新的更大躍升。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經濟總量躋身全國第一方陣,接近6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全國差距進一步縮小,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經濟結構更加優化,農業基礎更加穩固,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0%左右,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明顯上升,涌現更多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經濟強市、強縣(區、市)。
  ——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新的更大作為。高質量供給持續擴大,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基本形成,現代流通體系日益完善,有效需求規模不斷擴大,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更加順暢,進口和出口、投資和貿易、貿易和產業協調發展格局加快形成。
  ——科技創新能力實現新的更大增強。區域創新能力保持全國第一方陣并爭先進位,科技進步貢獻率、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高新技術企業數、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等主要創新指標明顯上升,一批前瞻性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人才強省基本建成,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實現新的更大進展。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與滬蘇浙思想觀念、體制機制、政策環境等全面對接,全省域與滬蘇浙一體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經濟總量占長三角的比重進一步提高,8個中心區城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基本達到長三角平均水平,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長三角平均水平的差距持續縮小。
  ——區域協調發展實現新的更大優化。“一圈五區”基礎設施、產業體系、公共服務聯通融合水平提高,形成合理分工、競相發展格局。合肥都市圈對全省經濟增長貢獻率進一步提高,皖北地區經濟增長速度較大幅度高于全省,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全省比重進一步提高,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研發投入強度進一步提高,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與全省平均水平差距進一步縮小,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文化旅游產業規模占全省比重進一步提高。
  ——改革開放實現新的更大突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等一批國際性開放合作平臺相繼建成,進出口總額超過千億美元,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
  ——社會文明程度實現新的更大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創新型文化強省建設邁出更大步伐。
  ——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的更大進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大氣、水、土壤、森林、濕地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態文明體系更加完善。
  ——民生福祉實現新的更大增進。民生投入力度持續加大,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增長高于經濟增長,中等收入群體比例超過40%,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統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實施標準進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省人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人民生活品質持續提高。
  ——治理效能實現新的更大提升。法治安徽、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平安安徽建設不斷深化,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自然災害防御水平明顯提升,統籌發展和安全更加有力。  

彩88官网 - 手机版